公链信誉之殇,惨遭压制的区块链公司如何与巨头抗衡?

2019-02-28 02:18:57
公链信誉之殇,惨遭压制的区块链公司如何与巨头抗衡?

一、从转基因到区块链:无处不在的信任链条

在正式开始今天的文章之前,先给大家讲个故事。相信很多朋友还记得,前两年的科技学界出现过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围绕着转基因食品是非的论战。

在那次事件中,“挺转派”在舆论上几乎是败得一塌糊涂,虽然他们所写的扫盲文章几乎刷遍了各种科普网站论坛,但很多农产品的消费者——也就是基层民众们,仍然乐此不疲地在朋友圈里到处转发着各种转基因产品的负面消息,而很多农产品的供应商为了迎合主流客户的需求,也选择在自己的产品上贴上了“非转基因”的标签,让很多“挺转”的知识分子大为不解:我们的逻辑清晰、论据这么充分,各种图表井井有条、参考资料琳琅满目,你们这些“无知愚民”怎么就视而不见?真乃时代之悲哀、社会之悲哀啊!

图:在知名电商网站上搜索“转基因”,跳出来的都是“非转基因”的结果

公链信誉之殇,惨遭压制的区块链公司如何与巨头抗衡?

为什么“挺转派”会在舆论战场上败得一塌糊涂?原因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很多知识分子在痛心疾首之余,可能都忽视了一点重要的因素——对于大多数吃瓜群众来说,他们最开始对于“食品是不是转基因”这种纯技术话题其实并不是那么感兴趣,把他们吸引到这件事情上来的、其实是崔永元(反转)和方舟子(挺转)这两大网络红人围绕着转基因食品的争论。而有围观一般来说就会有站队。那对于大多数的观众来说,他们是更愿意站崔永元呢、还是更愿意站方舟子?答案显而易见——作为知名主播的崔永元不仅在外部形象上更符合传统的正面人设,且其亲民路线也为其获得了大量粉丝,至于方舟子则是多方面落后。对比下来,普通大众们会把自己的信任票投给谁已经不言自明,于是就有了我们上面所看到的那个故事的结局。

转基因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信任是可以传递的,而且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人们选择是否要相信某件事物,其实正是通过这种信任链条来进行决策的。

举个例子:你身体不舒服,一个陌生人给你一片药让你吃下,你八成不敢吃,因为你不知道他给你的是什么东西。但如果是你的亲人给你同样的一片药、或是你知道这片药是由知名药厂生产的,这个时候你就敢吃了,不是因为你对于这片药的原理突然之间有了什么透彻的理解,而是因为你相信亲人不会坑你、或是知名厂家产品的质量有保证,也就是说,你的亲人或知名厂家在这当中起到了信任中介的信用背书作用。而在转基因食品的案例当中,崔永元就比方舟子更好的起到了一个信任中介的作用,这才促使很多普通人和他一起站到了“反转”的阵营上,而知识分子们的论据固然严丝合缝,却因为冗长难懂而不接地气,难以让普通消费者信服,就跟你把知识分子拽到药品说明书前讲一大堆药理学时,他们也是一脸蒙圈一样。

图:信任链条的传递原理:通过相信作为信用中介的崔永元,普通消费者认为非转基因食物才是更好的选择

公链信誉之殇,惨遭压制的区块链公司如何与巨头抗衡?

了解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能很容易明白:作为一个对链上数据进行信用背书的网络基础设施,区块链发挥“信任机器”作用的原理、其实就是通过让普通消费者对其本身产生信任,进而对链上的信息产生信任。那问题来了:广大的普通消费者对于区块链这个“信任中介”的信任程度有多高呢?对于很多区块链行业的从业者来说,这似乎是一个不着急回答的问题。

毕竟在他们看来,区块链是一项类似于90年代互联网的新技术,我们还有非常多的时间可以进行消费者教育和普及,然而正如笔者在《想要创造历史,就别总拿过去的经验预测区块链》一文中所说到的,很多时候你不能把现在简单地跟过去进行对比:互联网刚出现的时候,全世界都没有一个能够跟电子邮件和即时文字通讯这种新事物对标抗衡的普众工具,这使得它的发展历程近乎于披荆斩棘;但当区块链出现的时候,它却已经面临了一个非常强大的对手——中心化互联网,而这个对手给区块链造成的最大威胁就是:其正在冲击区块链作为“信任中介”的地位。

二、当信任机器信任崩塌:惨遭压制的区块链公司

经常逛线下超市和线上电商的朋友们应该会发现,近年来的很多生鲜产品突然之间多出了一个功能——基于中心化大企业信用的二维码扫描溯源。听上去熟不熟悉?没错,就是那个N多区块链公司还在吭哧吭哧憋的大招,现在已经被互联网公司提前放出来了。很显然,对于链圈人来说,这件事情无论如何都算不上好消息。毕竟正如笔者在《区块链1.0的局限:为什么你的解决方案总是溯源?》一文中所言,“信息溯源”是现在区块链唯一拿得出手的潜在应用,然而还没等链圈人爬到这个井口,作为竞争对手的中心化互联网公司就用井盖给他们一把扣在了下面。

图:以中心化企业为信用背书的溯源行动已经全面开始

公链信誉之殇,惨遭压制的区块链公司如何与巨头抗衡?

面对这一情况,想必很多区块链的从业者心里心里都是一百个不服——中心化机构有我们去中心化账本可靠吗?你们的信息说改就改,而我们必须掌握了51%计算力之后才能进行攻击~~作为一名区块链研究者,笔者认为这句话说的完全正确。然而问题在于,在中心化还是去中心化溯源方案哪个更优的问题上,你说服我这种人固然很容易、但却没有用,因为包括我在内的N多区块链人又不外出买菜、下厨做饭。那你们真正的目标该是谁?当然是蔬果生鲜的直接消费者——也就是那些下厨做菜的家庭主妇/主夫们。

显然,这样一来,我们就涉及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现在的情况下,大部分的消费者是更愿意信任中心化巨头的信用背书、还是由区块链进行的信用背书?换句通俗的话讲,沃尔玛、家乐福、阿里、京东这样的中心化线上/线下零售巨头、以及像区块链和DAG这样的去中心化互联网,谁在普通群众心中的威望更高更可信?鉴于大部分人根本搞不清楚区块链是个什么东西,就跟他们搞不清楚什么是转基因一样,因此,他们判断中心化互联网与去中心化区块链孰好孰坏的重要依据,也将会跟他们在判断转基因产品时的方法如出一辙——那就是看这两种技术的信任中介谁更可靠,而这个信任中介最合适的“人选”,莫过于互联网和区块链此前各自的产品。

然而,凡事就怕比较,尤其对于新生事物来说更是如此。在历史产品的口碑上,就算是最铁杆的区块链粉丝恐怕也不得不承认,区块链是完全没法跟互联网相比的。互联网产品在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与打磨之后、其使用体验已经相当柔顺流畅,尽管在发展早期也曾经出现过N多黑历史,但最近几年总体来说还没有爆出特别大面积的丑闻,对于当下的普通消费者可说是利大于弊;至于区块链技术,目前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产品就是数字货币,而这一事物在2018年又给普通大众留下了一种什么样的回忆和形象,大家都心知肚明,这里就不点破了。

图:由于糟糕的公众形象,现在普通消费者对于区块链产品并不是特别感冒

公链信誉之殇,惨遭压制的区块链公司如何与巨头抗衡?

可以说,区块链技术在公众形象和公信力上相较于中心化互联网巨头的全面落败,决定了其产品在C端产品上的获客能力,是没有办法跟传统中心化巨头相比的。对于这一点,其实大家设想一个场景就能明白:生鲜超市里两堆同样价格与质量的产品,左边的是可以用京东天猫二维码溯源的、右边的是可以用以太坊网络溯源的,买菜的大爷大妈、家庭主妇/主夫们进来之后直奔哪堆而去,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吗?当然,区块链行业的人对于这种现象也是心知肚明。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大批的币圈自媒体在熊市期间转型成了区块链科普博主,孜孜不倦的向公众普及着关于区块链的一切知识,譬如哈希函数、多重签名、非对称加密等概念。试图论证区块链技术的优越性、进而曲线救国,去挖互联网产品的用户墙角,此举虽然热情可嘉,但从过往经验来看,其作用其实并不明显,不信的话,各位看看前两年那些向买菜大妈们卖力解释什么叫转基因技术的知识分子、以及他们最终的工作成果,应该就明白了。毕竟术业有专攻,在能够通过信用中介简单粗暴的进行决策的时候,人们绝对不会费神去研究相关事物背后的原理的,这并不是什么“韭菜劣根性”作祟,而是任何人都会做出的趋利避害行为,因为人的精力本身就是有限的。

三、苦涩的潜在结局:巨头的挑战者或终将臣服于巨头

在这样的情况下,过去两年那些以“颠覆XXX、活捉BAT”为口号的项目方们,真的需要想清楚一件事情——你们确实已经决定了要跟互联网巨头们进行正面的对决吗?如果没有,那趁早改换赛道。因为无论是在现有的存量业务、还是在未来的增量业务上,你们真的一点优势都不占。

先来看现有存量的、互联网巨头的一系列主营业务,比如说腾讯的社交和阿里的电商。在过去两年间,很多区块链创业团队指名道姓的要攻破这些巨头们的核心大本营,此种言行恰恰暴露了一件事:那就是他们对于互联网巨头的流量量级是一个什么概念、以及为此要付出什么样的成本似乎一点概念也没有,这些大厂给自家主营产品找流量入口时所洒下的战投基金的一个零头,都足以秒杀区块链项目方ICO+股权融资所得的那点资金,在这样的实力对比下,想要通过正面对决、来颠覆原有互联网巨头主营业务的行为,可以说跟一个醉汉拿着酒瓶子要灭掉一群全副武装的海豹突击队员没有什么区别。

而在未来增量的、互联网巨头们想要进入的潜在业务板块上,如果说区块链行业在2017年以一个比较清新的形象出现时,还可以通过信任链条的传递、给很多人留下想象和憧憬的空间,那么在2018年的公信力溃败之后,其在物资溯源这种新兴业务上跟互联网巨头掰手腕的可能性也已经大大下降了。诚然,这些新型业务的格局目前还是一张白纸,而且某些中心化互联网巨头作为相关新产品的信用背书者也并非毫无槽点,但在普通用户眼里,它们的公众形象和可靠性依然是要比千疮百孔的币圈链圈强得多了。人家互联网行业干过的那些坏事顶多要点钱,你们区块链行业的斑斑劣迹简直是直接要命啊。

如此一来我们便不难发现,无论是传统业务还是新兴业务、亦或是跑流量还是玩盈利,那些想要“颠覆XXX、活捉BAT”的区块链产品,在与互联网大厂及其旗下小弟的对决当中,几乎是毫无胜算可言的。尽管这其中的一些应用确实有其存在的价值,比如说对标百度的去中心化搜索引擎,但它们更可能的是作为一种比较小众的产品而存在。而不太可能对原有的巨型既得利益者造成实质性的冲击,可以这么说,如果各位读者的投资组合里有以这种强攻互联网巨头堡垒为目标的项目存在的话,笔者劝您要好好琢磨一下自己的策略了:因为就项目方那点资金砸到IT大厂的城墙上,怕是连个弹坑都留不下来。

但是,这是否就说明目前这些行业公链的存在毫无价值呢?答案似乎也没有这么悲观。首先,中心化互联网大公司“触链”其实是一件迟早的事情。这倒未必是因为区块链能在其自身业务中起到多么重要的地位,主要是由于一旦一个公司使用了区块链技术之后,其产品的公信力无形之间就会高出一截,给同等体量的竞争对手施以无形中的压力,促使后者只能亦步亦趋地跟随,否则的话,很可能就会丢失掉自己原有的市场份额,毕竟高手之间的过招往往一个细节就可以决定成败。譬如华为手机用户使用支付宝支付的频率要远高于微信,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华为手机可以使用支付宝进行快速的指纹确认、但微信支付却不行。具体到区块链行业也是一样的,在互联网巨头们彼此之间的竞争中,只要有一家触链,即刻就会引发行业内的连锁反应,引发各大竞品对区块链技术与产品的争相追逐。而从目前很多战线上各方的相持来看,当事人拿起区块链的武器打破僵局实际上只是时间的问题。

图:尽管很难接受,但这可能是很多应用型公链最终的出路

公链信誉之殇,惨遭压制的区块链公司如何与巨头抗衡?

很好,现在问题来了:对于这些大公司来说,如果有一天真的需要把自己原有的业务跟区块链结合,那是自己重新开发一条链合算呢、还是上市场上买一个做相关公链的公司合算?从现实的角度考虑,答案大概率是后者。

首先,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市场上可以买得到的很多都是已经大致成型的现货,虽然未必说能够拿来就用,但相关的开发与测试等步骤也都已经于早先完成,给大企业省去了很多宝贵的时间;

其次,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在行业熊市继续、相关项目方缺乏议价能力的情况下,想要抄底一个只出不进(钱)的区块链项目团队,所需要的费用也未必会有多高。综合来看,对于中心化的互联网大厂来说,投资一条链所耗费的总体成本、很可能会是低于自己亲自上阵所需要的费用的。在整个过程当中,比较棘手的问题主要在于如何处理原公司与数字货币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这个时候也往往就是白手套出动的时刻,限于篇幅所限,相关细节就不展开讲了。

毫无疑问,如果真有这样一天到来,对于那些身处困境的区块链公司来说,IT巨头们的股权投资无异于沙漠之中一杯酸涩的苦酒:一方面,他们终于有了一个能够还算体面退出的途径,避免了数年之功变成一地鸡毛;然而另一方面,考虑到这些团队曾经把“颠覆互联网大公司”作为口号喊得震天响,这又是一个再讽刺不过的命运——舆论常说:人生最悲剧之处在于自己经常会变成曾经最讨厌的样子。而这些区块链创业项目似乎更为悲催——也许他们并没有变成自己最讨厌的人,但却通过贱价卖身,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人的门下小弟,而这居然已经是他们能够所找到的最好出路了,只能说人生荒诞之极致大概也不过如此。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自己选择了一条最难实现的创业细分赛道(正面对刚互联网大厂),导致了最终的命运在刚开始时就已经注定了。

来源:链得得

OKEX下载欧易下载OKX下载

okex交易平台app下载

下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