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为什么比特币不可能成为通用货币?

2018-08-17 03:02:56
作为加密货币的忠实拥趸,得出这种结论是令人沮丧的,但以目前陈旧的理论和有限的实践,我们还看不到比特币包括私人加密货币成为通用货币的可能。
 
大家的认知逻辑是这样的,政府或货币当局控制了货币主权,以及中介机构参与的金融体系,这种中心化的货币机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面临信任危机。人们渴望一种中心化的、公开透明的、充分信任的货币机制,而比特币及其点对点的区块链运行体系获得了广泛共识,实现货币的“去中心化”,金融的“去中介化”,将实现“点对点价值转移”,“人人可发币、人人自金融”。
 
深度、为什么比特币不可能成为通用货币?
 
罗斯柴尔德曾经有一句名言: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货币发行权作为国家主权,具有垄断性质,很难引入竞争机制或让渡。不过,主张经济自由主义的奥地利经济学家质疑货币制度的垄断性。哈耶克在其晚年出版的最后一本著作《货币的非国家化》对正统的“主权货币”观念提出挑战:既然在一般商品、服务市场上自由竞争最有 效率,那为什么不能在货币领域引入自由竞争?哈耶克提出了一个革命性建议:废除中央银行制度,允许私人发行货币,并自由竞争,这个竞争过程将会发现最好的货币。本书出版后在西方引起强烈反响,而比特币区块链的拥趸大多数都是《货币的非国家化》的拥护者。
 
去中心化、民主、公平、自由,这种饱含人类向往的设计理念和信仰,总是能在世界陷入麻烦之际激起人们的荷尔蒙。比特币掀起的这轮社会运动,属于周期性爆发的社会民主运动,具有很强的技术实用性和现实价值。比特币发展至今,从质疑到接受,从泡沫到数字资产,已经被官方(如SEC)和主流精英认定为“数字黄金”。甚至,SEC主席直接给出比特币是“唯一可替代法定货币的加密货币”的结论,但事实上,比特币作为一种“数字黄金”、“虚拟黄金”,具有非常强的货币属性,代表了一种新型的货币制度,却很难成为通用货币、支付货币。比特币的设计理念和货币制度,严重违反了货币的基本属性、运行规律和价值逻辑。
 
货币的发行,服务于经济运行,而非为“设计而设计”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源于交换的需要,货币的发行量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由经济交易规模及频率决定,数学公式表达:货币发行量=商品总价/货币流通次数。通俗理解为,如果市场上同时出现100笔交易,交易总额为10000美金,但是市场上只有10美金在流通,这意味着市场出现通缩,美金严重不足,影响商品交易效率。货币是一种媒介,服务于市场交易,其需求量由市场决定。但是,在比特币的货币体系中,比特币发行总量和批次,是人为预先设定好并陷入代码中,由机器来执行,而非由市场交易决定。比特币的发行机制实际上脱离了经济现实,是一种封闭的体系。
 
我们诟病货币当局的货币主权行为,往往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垄断货币发行权,二是权力作恶。我们厌恶权力作恶引发的货币超发,但实际上货币超发包含主观权力作恶,以及客观能力不及两个方面。比特币按照人为设计、代码执行的制度,解决主观作恶的问题,但是忽视了客观能力不及。换言之,比特币的发行机制并不能客观上解决“货币发行量”的问题。市场上,投放多少货币量是合理的?货币当局做了很多研究及实践经验,但有时还是陷入“货币迷失”。比特币采用的定量方法,实际上回避了问题本身,有些“自娱自乐”。
 
或许中本聪并未想过比特币需要肩负如此重任,只是想设计一套有别于中心化的点对点的支付系统。不过,比特币以及加密货币的拥趸们都对加密货币打破货币垄断寄予很高的期望。现实是,比特币正在成为多数人认可的“数字黄金”,但其币值不稳定性断送了成为通用货币的可能。
 
货币最为重要的职能是交换媒介,货币因交换需求而产生,因支付而产生价值。货币的支付范围越广,网络效应就越大,边际成本就越低。美元作为全球货币,很重要一点是在国际贸易特别是大宗商品交易中承担支付功能。
 
2017年底比特币价格迎来了高峰,疯狂的涨势吸引了全球眼光,成为人们心中的“数字黄金”。但剧烈的价格波动,严重伤害了比特币作为货币的支付功能,与通用货币越来越远。为什么美元可以保持币值稳定,而比特币不行?
 
货币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三元悖论”,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一说蒙代尔)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其含义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固定汇率、资本的自由进出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来实现调控的目的。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大多数经济体选择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自由进出,采取浮动的自由汇率。由于汇率随行就市自由波动,泰国、阿根廷、马来西亚等新兴经济体缺乏足够的能力维持货币稳定,以至于引发货币贬值、货币危机,甚至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而部分经济体如香港干脆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采取固定汇率,与美元挂钩,所以港币上都印有四个字“憑票即付”,严格上,港币不属于主权货币,只是一种兑付美元的凭证。
 
比特币和加密货币,同样陷入“三元悖论”,比特币和加密货币选择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资本的自由进出,但无法做到汇率的稳定。问题是,美元、人民币、欧元等国际主流货币,与比特币一样选择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自由进出,为什么还能维持货币的稳定?比特币为什么做不到?
 
实际上,1970年代国际采取自由浮动汇率开始,国际汇率波动较大,美元经历了多次贬值,人民币最近正在遭遇持续贬值风险。但相比比特币,美元、人民币的币值在稳定不过。美国、中国、欧美在执行浮动汇率政策时,都加上“有管制”三个字,也就是政府或货币当局对汇率、法币币值采用市场干预手段(有些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维持货币稳定。
 
通常,国家对外汇的干预手段,包含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间接干预主要是通过市场公开操作、调整再贴现率、调整准备金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以实现币值稳定。直接干预,是指央行作为外汇市场主体参与外汇的买卖,进而影响外汇汇率的走势。
 
比特币和加密货币能否像央行一样干预市场?
 
首先,比特币和加密货币的供应量是由代码决定的,无法通过市场公开操作等方式来调节供应量。另外一种是直接干预,即货币发行方直接在市场上参与买卖,影响币价走势。但是,这种操纵价格的行为实际上与区块链的信仰、去中心化思想背道而驰。在去中心化的货币体系中,人为干预市场和谁来干预市场都很难被社区接纳,很容易瓦解共识。
 
当然,更多理性的观点是,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在法币垄断体系中撕开一道口子,并非完全取代法币,而是在货币体系中引入竞争机制,即哈耶克设想的“货币的非国家化”,形成法币、私人货币一同竞争的自由市场。货币供应量由市场决定,比特币和加密货币的发行虽然是固定的,但最终取决于市场的选择。通过货币的自由竞争,市场来选择哪类货币、多少货币进行交易。引入竞争机制,私人部门与共同部门竞争货币发行权,是比特币伟大之处!
 
与法币相比,加密货币依然存在币值不稳的问题,在支付市场上很难与稳定的法币竞争。目前,比特币只能在“以币投币”的投资市场中,充当了法币的作用。但这种价值尺度不够稳定的币种,只是法币的过度桥梁,并非真正的尺度标杆和支付手段。不过,加密货币并非毫无挑战力,比特币给货币当局和金融圈带来的震撼,并非奇高的币价,而是对传统金融体系形成难以预测的竞争。虽然现在比特币和加密货币无法对法币构成直接威胁,但是在金融市场上,这种竞争依然存在。比特币和加密货币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货币性资产”正在争夺货币市场的份额,与传统金融市场的资金。
 
根据经济学家研究,美国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货币供应量严重偏离货币供应模型,很多货币“消失”了。在中国,过去十年货币的发行速度和规模远超过经济增速和规模,但是并未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学家做出了诸多解释,其中有点很重要的是,日益壮大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房地产市场吸纳了大量货币,反过来这类资产都实现了“货币化”成为“货币性资产”。“货币性资产”在金融市场上交易具有货币属性,对货币形成一定的竞争和替代。股票市场上,标准化、份额化的股票与法币的交易,很难明确区分股票和法币哪个“货币”。比特币和加密货币像股票、债券一样,充当“货币性资产”,在与法币的交易中形成一定的竞争。

来源:千禧财经

OKEX下载欧易下载OKX下载

okex交易平台app下载

下五篇